欢迎来到标准物质中心网-万佳标准物质研发中心-河南标准物质研发中心-北京万佳首化官网!
| 我的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_标准物质中心网_北京万佳

关注标准物质中心网

|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_标准物质中心网_BWRM标准物质

BWRM标准物质

400-822-6200

  • 国家标准物质定级证书_河南标准物质研发中心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ISO_河南标准物质研发中心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授权证书_河南标准物质研发中心
  • 企业评级AAA级信用企业_河南标准物质研发中心
  • 水滴信用_标准物质中心网

知道这些,你将远离实验室生物危害(一)

发布时间:2018-07-27 来源:标准物质中心网 作者:郑烁 浏览377次

生物危害是指各种生物因子(bioloical agents)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实验室生物危害是指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各种生物因子对实验人员造成的危害和对实验环境的污染。生物因子是指一切微生物及生物活性物质,有害的生物因子包括病原微生物、来自高等动植物的毒素和过敏源、来自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毒素和过敏源、转基因生物等。本节主要介绍病原微生物危害及实验动物危害这两类最常见的实验室生物危害。

一、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危害

病原微生物研究对于人类控制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盼诊治和预防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几乎是伴随着人们开始在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实验室感染事件不断发生。早在19世纪末,就不断有实验室感染伤寒、霍乱、破伤风、布鲁菌病等的报道。19678月,德国马尔堡镇的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突然发生高热、腹泻、呕吐、大出血,并伴有休克及循环系统衰竭,小镇的宁静从此被打破。当地病毒学家快速调查原因后发现,此症状同样出现在法兰克福和贝尔格莱德的两个实验室,而这三个实验室都曾经用过来自乌干达的猴子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等研究。在此次事件中,有包括实验室工人、医生在内的37人感染了这种未知的疾病,其中l4的人死亡。3个月后,德国专家们才找到了引起该疾病的罪魁祸首:一种由猴子传染给人类的新型危险病毒,并将其命名为马尔堡病毒。该病毒与埃博拉出血热病毒为同一家族,却比埃博拉病毒毒性更强。1976年,SulkinPike报告了3921例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病例,其中不到20%与已知事故有关,80%以上可能是由微生物感染性气溶胶引起的。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评估是指对实验微生物及其产物可能给人或环境带来的危害进行评估。对微生物进行危害评估是选择适当防护水平进行微生物学实验研究的重要依据,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根据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结果,我们可以确定进行微生物操作的生物安全实验室(biological safety labratory)的防护级别,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和紧急事故处理预案等,以保障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及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建设或使用具有传染性或潜在传染性材料的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微生物危害评估。进行微生物危害评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明确微生物的危害等级。

(1)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依据。病原微生物危害类别的高低是依据病原微生物感染个体和群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分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级主要考虑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微生物的稳定性、微生物的浓度、微生物的宿主范围、实验室操作、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及治疗措施等因素。

(2)我国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标准。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424号国务院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我国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它们中绝大多数由于种系屏障不感染人类,如某些对人不致病的动物病毒、大肠埃希菌等。

第一类及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必须在防护级别较高的BSL3BSL4实验室内才能进行。

(3)国外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标准。

WHO的分级标准。在2004年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守则》中,WHO对微生物危害的评价标准和等级划分与我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基本一致,危害程度由1级到4级逐级递增。

危险度1(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是指不太可能引起人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危险度2(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是指能引起人和动物发病,一般情况下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造成严重危害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的实验室暴露可能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已具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且感染的传播风险有限。

危险度3(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是指能引起人和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传播的微生物。对该类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已具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危险度4(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是指通常能引起人和动物的严重疾病,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和问接传播的微生物。对该类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一般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②美国CDCNIH的分级标准。美国CDCNIH《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中将病原微生物危害分为以下4级:

BSL1级病原微生物,是指不会经常引起健康成年人疾病的微生物。

BSL2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可因皮肤伤口、吸入、黏膜暴露而感染人体的病原微生物。

BSL3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能导致严重后果或危及生命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病原微生物。

BSL4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对生命有高度危险的外源性病原,或未知传播危险的有关病原。

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分级标准。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不太可能给健康人群、动植物带来疾病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可能给人类、动植物带来疾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危害不大的病原体。实验室暴露可能会引起感染,但具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给人类、动植物带来严重疾病,并可以给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带来较大危害,但通常能找到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的病原体。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给人类、动植物带来严重疾病,并可以给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带来较大危害,且不能找到有效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的病原体。

()病原微生物危害的主要途径

病原微生物危害的传播途径包括自然传播途径及实验操作所致的非自然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空气、水、食物、母婴、血液、接触、虫媒和土壤等自然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吸人含病原体的气溶胶、经口摄入病原体、被污染的针或刀片刺伤或割伤、动物或昆虫的咬伤或抓伤以及病原体经皮下或黏膜透入等非自然途径传播。常见病原微生物危害的主要传播途径见表51


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可以有一种以上的传播途径,同一传染病在不同病例中的传播途径也可以不同。在实验微生物危害的传播途径中,最常见的就是暴露于微生物感染性气溶胶。

参考资料: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


在线客服
QQ
微信
微信客服_标准物质中心网_北京万佳

扫一扫联系我

0
TOP